孩子逐渐展现出对责任的自觉承担,这是他们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重要一环。一开始,他们会本能地帮助妈妈拿伞,随着成长,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会主动跟父母沟通:“母亲,您稍等片刻,我这就回家拿伞。”这一过程象征着孩子对责任承担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意识。
这种成长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情境。比如父亲生病时,孩子能够主动替母亲给父亲递药递水;看到成年人拿着重物时,他们也会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过早让他们承担这些责任。如果不及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等到父母期望孩子展现出责任感时,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责任感远远达不到期望。父母会不禁自问:“我们为你们做了那么多,承担了那么多责任,你们难道没有看到吗?难道没有从中学习吗?”
幼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培养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当孩子在幼儿园或团体环境中基本完成责任承担下意识逻辑思维后,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与父母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孩子在“较为自然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将已形成的责任感逐渐迁移到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这样,孩子同样可以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并且效率更高。
培养孩子的“责任承担能力”不是一两次游戏和主题活动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在孩子逻辑思维的形成阶段,通过科学有序的方法方式,结合孩子成长阶段的特点和所依赖的信息环境进行系统的培养。我们期望父母不要忽视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因为责任感的形成是孩子未来在社会环境中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关键要素之一。缺乏责任感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遇到诸多不便和生存障碍。关于如何具体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们将在本丛书的后续章节中详细介绍。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责任感,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