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黄体期会经历一系列身体变化,这些变化因人而异,不仅时间长短不一,症状差别也较大。在判断黄体期症状时,我们需要结合个体实际情况,避免一概而论。
在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力下降,卵泡壁随之塌陷,形成包含许多皱襞的黄体。这个过程涉及到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的向内侵入,并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
在黄体生成素排卵峰的作用下,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进一步黄素化,分别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和卵泡膜黄体细胞。这两种黄体细胞中都含有胡萝卜素,其颜色的深浅取决于色素含量的多少,从而决定了黄体的颜色。
大约排卵后的7-8日(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22天左右),黄体的体积和功能达到高峰,直径在1-2㎝之间,外观呈现黄色。黄体的正常功能建立需要排卵前卵泡的理想发育、卵泡刺激素的刺激以及一定水平持续性黄体生成素的维持。
如果排出的卵子成功受精,黄体将在胚胎滋养细胞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增大,转变为妊娠黄体,并在妊娠3个月末时逐渐退化。此后,胎盘形成并分泌甾体激素,以维持妊娠。
如果卵子未能受精,黄体将在排卵后的9-10日开始退化,其功能通常限于14天。随着黄体细胞的逐渐萎缩和周围结缔组织的侵入,黄体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组织逐渐纤维化,外观变为白色,被称为白体。随着黄体的衰退,月经来潮,卵巢中新的卵泡开始发育,标志着新的月经周期的开始。
这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展示了女性月经周期的奇妙之处,也反映了身体对于生育能力的精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