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个体都有被重视的权利,这一观念在亲子教育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待孩子时。许多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因为未能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往往会无意中伤害孩子,这是教育中的常见误区。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小婷因为下雨而未能如愿参加班级的出游,心情沮丧地回到家。妈妈的一句“哭也没用,想玩下次还有机会”虽然出于安慰,但语气中透露的责备可能会让孩子感到雪上加霜。父母可能并没有故意伤害孩子的意图,但有时因为情绪的直率表达,或者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监护人而有资格批评,而说出一些过激的言辞。
这些话语,如“给我滚!就当没有你这样的孩子!”等,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威胁。孩子可能会因此感到自己无用、是负担,而且无力改变这一现状,从而产生矛盾和冲突。长期压抑的情绪可能会转化为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年纪小而选择服从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接受了父母的言辞。他们在恐惧被抛弃的压力下成长,很难真正健康、快乐。实际上,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而不应被当作一种负担或炫耀的借口。
想象一下,当孩子稍微黏人一些,喜欢依赖父母时,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厌烦而说“你很烦人”。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还可能让他们因为被父母讨厌而感到焦虑。孩子可能并不理解父母的复杂情绪,他们只会简单理解父母的话语,如果在没有适当的解释下,这些话语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阴影。
孩子通常通过父母来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给予孩子的自信和信任至关重要。许多父母却常常说出贬低和否定的话语,却没有意识到其伤害和严重性。这是多么令人担忧啊!
说话是一种艺术,有些人说出的话能激励你,而有些人的话却让你堵心。与孩子说话更需要语言的魅力。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辞,随意发泄情绪,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例如两位对待孩子作业不认真的家长的不同处理方式:
一位妈妈发现孩子的作业写得非常草率时非常生气。她一气之下撕掉了孩子的作业本并大声斥责。然而这种做法反而让孩子心生不满和抵触情绪。而另一位妈妈虽然同样生气但她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以更理解和鼓励的方式对孩子说:“我知道你能写好只要认真写肯定会比第一次好。”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更愿意接受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每一次作业都是一次考验,也是妈妈与孩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回想起一次孩子写作业的经历,他面对着写过的字,有些犹豫。妈妈看出他的困惑,没有斥责他,而是信任地鼓励道:“孩子,我相信你!你可以尝试重新写一遍,这次一定要用心。”孩子点点头,重新开始了他的作业。完成后,他满心欢喜地展示给妈妈看。妈妈仔细看了看,眼中满是骄傲:“儿子,你的作业写得真整齐,老师一定会表扬你的。”自那以后,孩子的作业一直保持着高标准,每天都能听到妈妈的赞美,他的学习热情也因此更加高涨。
同样是面对孩子需要再次写作业的情况,有的妈妈选择的是责备和强制的方式,给孩子带来的是压力。而另一位妈妈则选择信任和鼓励,给孩子带来的是动力,结果截然不同。作为父母,要想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议,让教育取得实际效果,必须学会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注意语气和方式。
教育专家建议,父母与孩子沟通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引导式交流:通过耐心的引导,让孩子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系。
商议式对话: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其人格,通过商量和讨论,激发孩子的思考,使其积极参与对话。
理性说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当不赞同孩子做什么时,应说明原因,讲清道理,使孩子心悦诚服。当孩子犯错时,帮助其分析原因,指出危害,使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所在。
在与孩子交谈时,父母除了注意自己的语气,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平等对待孩子:
要从平等的影响力出发,不摆父母的架子。无论在心情好或不好的情况下,都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2. 以孩子为中心:
要以孩子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有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话题更好。这样的交流最容易沟通,也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3. 耐心倾听:
有些问题孩子不一定能立刻理解,父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逐渐理解。只要父母掌握了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样的交流方式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孩子心灵的大门,让父母的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