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真真报道,与通讯员康鹏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正在建设的湖北东湖科学城,是湖北省和武汉市发展的一件大事,对整个湖北、武汉的创新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带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张清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东湖科学城的建设对于光谷发展而言,又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张清杰院士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多次荣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他的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百篇论文。
张清杰认为,东湖科学城在基础建设、技术转化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集中了众多重要资源。光谷科学城若要成为全球一流,必须注重协同创新,整合各种创新资源。没有协同创新,没有资源整合,东湖科学城的发展将难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他进一步强调,湖北万亿产业集群的崛起需要源源不断的原始技术、原创型技术和颠覆型技术。而这些技术的产生,离不开东湖科学城、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大学的力量。张清杰表示,东部科学城要瞄准世界前沿,做好统筹部署和规划,特别是在具有颠覆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核心技术上。
谈及人才问题,张清杰认为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生资源。他提议将大学生培养和东湖科学城的发展一体化,避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各自为政。
对于东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张清杰表示不仅要建好,更要用好。他认为,大科学装置是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是解决重大科学原始创新的必要手段。为了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武汉光谷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做出非凡成就的大舞台。
张清杰最后指出,世界级科学城的发展都是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的结果。东湖科学城必须避免单位之间的各自为政,要整合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只有这样,东湖科学城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湖北、武汉的创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我们迈向科学进步的征程中,大科学装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如同巧妇不能无米之炊一样,没有它们,许多重大的综合性原始创新将无从谈起。张清杰院士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强调,我们不仅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更要将其运用到极致,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成功。
对于大科学装置的运用,张院士有着独到的理解。他比喻说,大科学装置既可以成为源源不断发明创造的科技财富,也可能变成烧钱的装置,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并存,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科学装置的效益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张清杰院士对光谷地区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不仅是光谷发展进程的见证者,更是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武汉理工大学在光谷的理工科技园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在这里,基于姜德生院士的“光纤传感”技术,理工光科成功上市,成为光谷光通讯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张清杰院士的专业领域是材料科学,他和他的团队专注于“微型热电半导体制冷芯片”的研发。他们的产业化项目已在光谷落地,建设了年产50万片TEC芯片的试验线。面对光谷对项目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在这里扎根。
据了解,张清杰院士团队研发的芯片关键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制冷性能系数COP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价格相比同类产品可下降30%。目前,厂房已经装修完毕,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预计今年8月投产。
湖北日报客户端则始终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为用户推送权威政策解读、热点资讯和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特色功能,让信息更加便捷地触达每一个用户。
在这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大科学装置和芯片产业化项目等科技创新的落地生根,无疑为我们迈向科技强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张清杰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和贡献,正是我们走向科技巅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我们期待着他们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期待着东湖科学城以及光谷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实现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