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那些看似健康的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因其活动范围广且不易被发现,成为疾病传播的主力。他们在潜伏期结束时,病毒就能从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通过飞沫直接传染给他人。病毒在发病三天内传染性最强,退热或一周后,病毒就不再排出。除了直接的飞沫传播,病毒还会通过污染的手、电器和衣物间接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动物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同源传播的可能。尽管健康带病毒者排出的病毒量相对较少、持续时间也较短,但在疾病传播方面仍有一定作用。
关于免疫力
流感病毒对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人体会对同类病毒产生免疫,但这种免疫持续时间不长,通常为8至12个月,不超过两年。甲型流感病毒由于其变异较大,不同类型和亚型之间并无交叉免疫,因此人们容易反复感染。免疫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全身抵抗力和局部抵抗力。全身抵抗力与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有关,而局部抵抗力则更多地涉及到局部粘膜在病毒感染后的迅速反应。新生儿可以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在出生后的第二至第三个月开始明显下降,到第七个月时完全消失。病毒感染后,局部呼吸道上皮细胞会受损并发生变态反应,短期内可以防止病毒再次侵入。
关于年龄
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患流感,尤其是5至20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但在新亚型流行时,各年龄组的发病率趋于接近,5至14岁儿童的多感染率仍接近50%。在流感流行的年份,一般人群的感染率约为10%。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老年人和孕妇更容易患重症流感,其死亡率也较高。据报告,大多数儿童在十岁前主要感染的是C型流感。
关于季节
季节的变化也是流感传播的重要因素。(此处应另起一段进行描述)由于气温、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变化,季节交替时往往更容易引发流感的爆发和流行。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因为寒冷使得人们在室内活动增多,通风不畅,有利于病毒的传播。气温骤变和干燥的空气也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了解季节变化对预防和控制流感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