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永流传的目的是以一种时尚、创新的方式,让年轻人在情感和审美上感知传统文化的美。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弘扬,而是鼓励我们年轻的一辈去继承、去发展、去创新。
诗意:
诗人看到伴随熹微的日光与星影的红柿子顿觉其突出可爱,想见红柿子吸收日月精华,莹润美丽。集日月之精的红柿子具有超出其本身形象或者说是不可貌相出的保天年的功效。
就像诗人自己的经历一样,虽然他一生几经沉浮却矢志不渝,兢兢业业,以为万民谋福祉为安身立命的本志,虽然不比那些风虎云龙的将帅英雄,但其实也是永葆国家安康人民安乐的一份不可小觑的力量。
唐代刘禹锡《咏红柿子》原文: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译文:
清晨在星光下看到它的形象,夜晚它高高挂在枝头,犹如带着日光的颜色。它的存在其实是因为采摘之时被漏掉了,反而它得以保全本来应有的寿命。
扩展资料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咏诵会” 是一项形式宏大的活动, 全生动员的目的,希望借此机会加强班级内部建设,同时在全系全生动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