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早期教育在少年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已经被社会所认可。虽然我们从许多经验教训中开始理性地觉醒,但我们尚未在情感上完全接受并将其转化为教育行为。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但家庭教育观念中逐渐显现并隐秘存在的心理误区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极端化期望心理导致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家长们对孩子的发展抱有极端化的期望心理,这往往会导致他们在认知上采取非理性的行为逻辑,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达成心理期望(甚至是虚荣心),他们混淆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力)与教育学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区别,盲目地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天才儿童培养计划”。
肤浅的功利性心理导致“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所有教育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肤浅功利性追求一种“立即见效”的短期效果,甚至愿意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选择提前学习;秉持“人无我有,人已有我优”的心态,过度学习。一切都是为了“高人一等”。
盲目攀比心理导致“去个性化”的教育。家长用其他同学的优秀表现来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如果运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许多家长盲目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跟风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为顺从的“乖兔子”,或者孩子的个性扭曲,成为叛逆的“坏狼虎”。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艺术的缺陷和教育理念的偏差。当前,要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明建设和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明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活动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提升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正确引导教育舆论,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式,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转化为理性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关系和亲情作为桥梁增强家长的教育使命感;另一方面加强家长职业教育,培养家长的岗位教育意识和岗位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铁责”,良好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和谐、更有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