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史上,“大疱性皮炎”(Epidermolysis Bullosa,简称EB)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病症。这一疾病最初由Koebner在19世纪晚期首次描述,用以指代一种无疤痕的水泡性皮肤病。此后,它被用来描述一组具有显著特征的临床表现:皮肤和粘膜容易受到机械性损伤,易于形成水泡。实际上,这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影响皮肤基底膜区域,内脏也可能被波及。临床症状具有极大的变异性和显著的基因复杂性。这种疾病的遗传模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由于异常的伤口愈合过程,患者可能会出现慢性损伤和结痂现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转移性癌症的迹象。对于EB的研究,现代科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研究者们正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来解码那些维持皮肤层次结构完整性的关键蛋白质网络。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疾病在中医领域也被归类为“天疱疮”的一种表现。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脆弱而易产生水泡。这种病症的发作往往源于日常轻微的摩擦。尽管这种病症不会传染,但它的存在依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据统计,大约每五万新生儿中就会有一名EB患者,而且不分种族和性别。